刚开始的时候,技术还没发展,工业底子差,大家都一样的穷,每个人手里有的东西差不多,就显得比较公平。
人要生存,每个人都要做全流程的事情。比如每个人要吃饭,就要种植和收获,需要全流程自己劳作;需要穿衣服,就自己制作。但是这样效率是很低的,人的精力就会被生存所需品的生产占据了,就没有空余时间去想其他的事情,社会就没法向前发展。
这个时候,如果让一拨人去做这些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工作。比如种粮食,收货粮食,加工包装和仓储,然后再送到固定的场所,提供购买。另外一拨人通过购买,就完成了生存所需品的获得,就可以从这些基本需求中释放出来了,就可以研究怎么提高满足基本需求的生产效率。
社会一旦开始了发展,人类就有了分工,或者说有了分工,社会才能开始发展。
理想就是,每个人对社会有贡献,没有高低贵贱之分。
社会逐渐发展,由于分工不同,手上的生产资料和剩余有也就不同,这就有了不同的身份。
每个人拥有劳动力和时间是一样的,没有外部的工具和机器。这个时候,进行分工就意味着有些人的时间被别人剥夺了。比如为了让甲有时间思考,那么甲就没空种粮食了,但是甲还是需要吃饭的。这个时候,乙不仅要种自己吃的粮食,还要种甲种的粮食,也就是乙被剥脱了一部分的自由时间。
学生时代学的,是因为有了剩余,所以人才会有时间做满足生存之外的事情。为什么会有剩余,说明做满足生存需要的事情的时间变少了,也就是效率提高了。
所以想要发展,或者说单个人手上的剩余资料增多,那就两种方法:
1、所有人都提高效率,每个人的剩余资料就会增多
2、效率保持不变(或者无法改变时),增长一部分人的工作时间,并且把这部分人增长的部分转移(平均),那么每个人的剩余资料也增多了
社会技术进行革命的时候,就是方法1,每个人的剩余资料增多了,没有侵害到任何人的利益。
当技术陷入瓶颈,难以突破时,就会进行方法2。
这是比较平和的方式。
还有一种就是,一部分人直接掠夺另外一部分人的资料,那么就有一部分人的资料增多了。但是另外一部分人的资料变少了,他们的生存就恶化了。
想要整体生活水平提高,那就是找到替代品,替代人类的工作。那么就是提高生产力,进行工业化改革,也就是本来让人来承担的工作,让机器去承担。
当然还有另外的问题。现在的生产效率肯定是比以前高了,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过上了好生活。这个问题在于,效率提高的成果到了谁的手里。
由于社会进行了分工,效率也提高了,但是跟效率相关的生产资料却有不同类型。有些人效率高,是因为有了生产工具和环境,但是生产工具和环境并不属于自己,所以效率高了之后的额外产出,就归到了生产工具和环境的所有人手上。也即是前面的方法2。
还有就是金字塔式的成果输出,很多效率高是因为已经有很多效率低的人给你做了一部分,已经夺取了一部分他人的果实。总体来说效率是高了,但是对于金字塔底层的人民来说,生产时间没有减少,生产的果实属于自己的部分也没有变多,手上的生产也没有工具可以替代,生活并没有改善。
也就是说,每个人的便利,实际上都是基于别人的付出上。
现在生活确实比以前好了很多,因为多了很多基础的设施,先进的生产工具,也就是进行了方法1。但是技术发展,效率提高,是不会一直向前的,是会遭遇瓶颈的。这个时候就只能进行方法2了。方法2,就会引起社会的倒退。因为最开始就是方法2,一定程度才能用方法1,方法1瓶颈了,再用方法2,那就等于倒退了。